k8凯发(中国)

联盟首页 关于联盟 联盟动态 联盟简报 研究进展 友情链接 行业资讯 政策法规与管理文件 联系k8凯发(中国)
联盟首页 > 新闻正文
 
 
玉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简报第22期
2018-06-12
 
 
 
玉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简报第22期

联盟要闻:
联盟理事长李登海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先进个人
2017年玉米种情通报
●深度调研:
2017年我国玉米种植意向调研
中国农业已迈入“高成本阶段”如何提高竞争力?
名家论创新:
李登海:依法保护种业知识产权
张延秋:“五个种业”建设助力现代种业发展!
政策解读
“十三五”末力争实现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

 

 

联盟要闻

玉米联盟理事长李登海研究员荣获
全国创新争先奖奖状

经中央批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等四部门组织,全国创新争先奖评选结果近日公布。联盟理事长李登海同志荣获创新争先奖状,在首届科技工作者日受到隆重表彰。
该奖项主要表彰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重大装备和工程攻关、转化创业、科普及社会服务方面做出卓越贡献、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和优秀科研团队。每3年评选表彰一次,每次表彰10个科研团队,授予奖牌;表彰不超过30个科技工作者,授予奖章,享受省部级劳模待遇;表彰不超过300名科技工作者,授予奖状。
评选按照“德为先、术要精、能力强、基础厚、贡献大”五条标准,研究制定《全国创新争先奖评审办法》,邀请包括157名院士在内的300多位各学科领域的杰出代表、科技管理专家和企业的负责同志担任评审专家。经网上预审、初评、复评,从217个渠道推荐的1343名优秀科技工作者和227个科研团队中,共评选产生了10个奖牌获奖团队,28名奖章获奖人选,254名奖状获奖人选。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时表彰。
据权威介绍,全国创新争先奖是国家科技奖励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补充,是国家科技奖项与重大人才计划的有机衔接,是仅次于国家最高科技奖的一个科技人才大奖。“国家级大奖,k8凯发(中国)叫做‘3+1’,分别是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这三大奖主要侧重对项目的奖励。‘1’就是国家最高科技奖,一年奖励1到2名最优秀的科学家。科技界反映,应该在注重项目奖励的同时设立人物奖。在这种情况下,设立全国创新争先奖。”
玉米联盟理事长李登海坚持育种一线45载,育成掖单系列、登海系列等审定品种近百个,推广面积13亿亩,增加社会效益1300多亿元,先后获得全国荣誉20多项,继2015年获得全国种业十大人物之后,今年再次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先进个人。

 

 

2017年玉米种情

据全国农技推广中心5月15日通报,全国种子终端市场信息观察点显示,春季种子市场全面进入尾声,夏玉米种子市场趋向活跃。纵观今年的种子市场,东华北和黄淮海两大区域的杂交玉米种子价格有明显下降,其它地区及其它作物种子价格略有浮动,总体平稳。
本期全国共采集1686个玉米有效样本,数据显示,除黄淮海夏玉米区种子市场进入销售高峰外,其它地区种子市场已基本结束。种子价格依然保持同比有不同幅度下调的态势。
全国玉米种子平均售价25.77元/公斤,以袋计量亩用种子47.08元/袋·亩,同比均下降5-8%。东华北春玉米区平均售价25.56元/公斤、42.93元/袋·亩,降幅均在10%以上。黄淮海夏玉米区23.35元/公斤、50.32元/袋·亩,同比下降2-4%。西南玉米区33.12元/公斤,同比基本持平。
今年杂交玉米种子供过于求,市场启动缓慢,销售高峰不明显,销售门店销量进一步减少,其它直销、促销等途径销量大增并价格降幅更大。折合种子亩投入成本从20元至80元不等,差距悬殊。市场上有部分品种维持高价位,同时也有许多企业以较低价格甩货清库存,多数主导品种如良玉99、京科968、郑单958、登海605、先玉335等的价格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2017年5月15日)

 

●重磅调研
玉米种植意调研

为了及时了解并掌握政策调整及市场波动对玉米生产形势的影响,2017年4月5日-10日,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组织所属试验站和示范县针对农户种植意向及主要农资产品市场价格等问题开展了玉米备播情况联合调研。截止4月25日,共收到45个试验站、220个示范县调研数据,包含有效农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调研数据5258份,农资调研数据2072份。调研覆盖东华北、黄淮海、西北、西南及南方的玉米产区的22个省区,示范县耕地面积3.18亿亩,玉米播种面积占54.1%。
调研范围内,2017年农户玉米意向种植面积持续下降,本年度降幅约为10.9%,与2016年意向降幅基本相当。当前市场玉米收购价格较上年同期下降8.86%,收购价持续下跌造成玉米种植效益不佳是各地玉米种植意向下滑的主要原因。农资价格稳中有降,玉米种子售价较上年下降约3.75%;水费、电费、化肥和地膜售价总体保持平稳;燃料(汽油、柴油)价格在各地均呈上涨趋势;土地租赁费用呈持续下跌趋势。现将调研结果汇总如下:
一、农户玉米种植意向及变化原因
2017年调查共获取5258份农户调研数据,其中包含普通农户样本5134份,农业合作社、农垦连队、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规模生产调研样本124份。以下分析不考虑明显高于区域其他样本种植面积规模的这124份样本,仅就普通农户的玉米种植意向面积变化分析。2017年玉米种植意向面积仍持续大幅度下降,降幅高达10.9%。其中,东华北区下降12.6%,黄淮海地区下降6.2%,西北区下降5.3%,西南及南方玉米区下降4.9%。
东华北地区调研农户1600户,2016年种植玉米9.5万亩,2017年意向播种面积为8.3万亩,降幅达到12.6%。区域内12个站点呈现下降趋势,黑河、齐齐哈尔和唐山三个试验站示范县的跌幅都超过20%,黑河地区降幅高达42.0%。
黄淮海地区共调查农户1624户,2016年玉米种植面积约为1.28万亩,2017年意向种植面积1.20万亩,下滑6.2%。区域内10个站点示范县意向面积下滑,漯河和江苏站意向种植面积降幅高于20%。
西北地区共调查农户781户,2016年种植玉米约1.08万亩,2017年意向播种面积为1.02万亩,意向种植面积下降5.3%。其中榆林站仍然是下降幅度最高的区域,关中试验站下降幅度也大于10%。蒙西试验站由于部分作物受灾改种玉米,意向种植面积上涨10%左右。
西南及南方地区调查农户1129户,2016年共种植玉米0.59万亩,2017年玉米意向播种面积0.56万亩,意向面积下滑4.9%。意向种植面积下降幅度较大站点为贵阳和广州,降幅均高于10%。

 

 

表1  2017玉米意向种植面积及其变化幅度


区  域

试 验 站

调查户数

2017意向面积
(亩)

2016播种面积
(亩)

变  幅

东华北

黑河

83

7979.34

13762

-42.0%

齐齐哈尔

118

4675

6680

-30.0%

唐山

120

1034.4

1305.5

-20.8%

赤峰

119

2731.5

3191

-14.4%

绥化

119

8011

9358

-14.4%

克山

118

3876.5

4505

-14.0%

通辽

120

3829.6

4436.8

-13.7%

辽源

115

3552.75

4053.4

-12.4%

洮南

117

8197

8849.2

-7.4%

铁岭

91

2037.4

2121.7

-4.0%

沈阳

120

3028.9

3114.9

-2.8%

吉林

120

5241

5287.5

-0.9%

佳木斯

120

24992.5

24579.6

1.7%

通化

120

3830.3

3712.8

3.2%

区域合计

14

1600

83017.19

94957.4

-12.6%

黄淮海

漯河

116

568.8

729.2

-22.0%

江苏

111

830.7

1039.5

-20.1%

新乡

94

412.8

485

-14.9%

洛阳

120

542.23

625.53

-13.3%

宿州

117

1234.3

1377.3

-10.4%

济宁

116

681.6

726.7

-6.2%

浚县

120

837.3

892.3

-6.2%

邯郸

120

696.7

739

-5.7%

莱州

117

848.27

877.37

-3.3%

德州

116

1317.07

1354.49

-2.8%

衡水

120

1620.3

1612.8

0.5%

石家庄

120

660.56

653.06

1.1%

聊城

120

949.5

915.45

3.7%

潍坊

117

767.58

729.31

5.2%

区域合计

14

1624

11967.71

12757.01

-6.2%

西北

榆林

120

1976.7

2357

-16.1%

关中

120

624.28

706.48

-11.6%

银川

96

879.4

962.4

-8.6%

乌鲁木齐

85

2133

2293.5

-7.0%

兰州

120

328.9

348.9

-5.7%

忻州

120

1978.9

2032.4

-2.6%

蒙西

120

2296

2086.4

10.0%

区域合计

7

781

10217.18

10787.08

-5.3%

西南及南方

贵阳

95

313.62

398.02

-21.2%

广州

93

673.5

797.5

-15.5%

南充

112

282.9

304.5

-7.1%

鄂西

120

549.44

583.74

-5.9%

南宁

119

458.7

472.84

-3.0%

德宏

116

537.5

553.2

-2.8%

绵阳

121

725.3

729.1

-0.5%

曲靖

143

1098.9

1095.5

0.3%

东阳

93

208.6

207.9

0.3%

高桥

117

722.7

716.6

0.9%

区域合计

10

1129

5571.16

5858.9

-4.9%

总合计

45

5134

110773.24

124360.39

-10.9%

注:玉米种植面积统计中去除了合作社、种粮大户等面积较大且变化幅度剧烈的农户数据。

二、玉米收购价格的变动情况
本次调研范围内玉米籽粒平均收购价格为1.55元/公斤,与2016年同期相比下跌8.86%。东华北区籽粒收购价格继续加速下探,2017年平均为1.20元/公斤,较2016年同期(1.66元/公斤)大幅下跌27.82%;黄淮海夏玉米区和西北玉米区2017年籽粒收购价格分别为1.59元/公斤(黄淮海)和1.56元/公斤(西北),与上年度同期相比分别下降0.53%和1.81%,玉米售价急速下跌的趋势有所缓和;西南及南方玉米区2017年籽粒收购价格为1.82元/公斤,较上年度(1.92元/公斤)下跌5.22%。
三、玉米种子价格
2017年各地籽粒玉米种子均价为每公斤32.0元,较2016年33.4元的均价下降约3.75%。西南及南方区籽粒玉米种子售价最高且较上年度小幅上涨0.93%,其他地区籽粒玉米种子均出现下跌行情,东华北区籽粒玉米种子售价跌幅最大,为9.77%。甜糯玉米种子售价平均为157.9元,较2016年小幅上涨1.9%。
四、农资价格与供应情况
与上年同期相比,2017年度化肥价格总体保持稳定。本次调查范围内,尿素价格平均为1.8元/公斤,较2016年上升6.5%。其中东华北区上涨6.6%,西北区上涨2.1%,黄淮海区上升幅度最大,达11.4%,西南及南方区上涨6.0%。碳铵价格平均为0.9元/公斤,较上年度下降2.9%。其中东华北区上涨4.1%,西北区下降0.4%,黄淮海区下跌达21.1%,西南及南方区上涨6.3%。二铵价格平均为3.0元/公斤,与2016年基本持平。其中东华北区下降0.7%,西北区下降1.9%,黄淮海区上涨3.3%,西南及南方区上涨1.0%。磷肥价格平均为1.2元/公斤,较2016年上涨1.3%。其中东华北区上涨0.7%,西北区下降1.9%,黄淮海区上涨3.3%,西南及南方区下降0.1%。钾肥平均为3.2元/公斤,较2016年上涨1.1%。其中东华北区下降0.7%,西北区售价没有变化,黄淮海区上涨2.9%,西南及南方区上涨2.2%。复合肥平均为2.7元/公斤,较2016年上涨0.7%。其中东华北区下降0.9%,西北区下降0.3%,黄淮海区上涨2.7%,西南及南方区上涨1.4%。
地膜农资调查结果显示,2017年地膜售价保持稳定,全国平均变化仅为-0.07%。西北地区2017年地膜售价平均11.9元,较上年下降约1.38%,是地膜售价变化最大的区域,其他区域涨跌幅度均不足1%。
水电燃料费用调研结果显示,2017年水价保持稳定,全国平均变化仅为0.1%,各区涨跌幅度均在5%以内;电价小幅下降0.6%,主要降幅集中在西北地区;汽油及柴油售价则普遍升高,汽油上涨约8.3%,柴油上涨约7.6%。
2016年度土地租赁费用平均为608元/亩,其中,东华北区为416元,黄淮海地区948元,西北地区347元,西南及南方地区555元。
2017年土地租赁费用平均为463.5元/亩。从区域上看,东华北区2017年土地租赁费用为274.1元/亩,西北区土地租赁费用为338.4元/亩,西南及南方区土地租赁费用为528.1元/亩,黄淮海区土地租赁费最高,为755.9元/亩。较上年数据相比,无论是全国平均费用还是各区域土地租赁费用,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五、调研小结
调查结果显示,2017年度玉米种植意向依然呈现快速下滑趋势,虽然种子、农资价格稳中有降,地租降幅较大,但玉米销售价格降低幅度大,生产效益下降明显,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农户通过改种其他经济作物、土地流转甚至是弃耕外出打工等多种方式减少玉米种植面积;也有的农户因劳动力不足,选择减少播种面积以降低劳动强度。规模生产样本多数认为玉米种植效益差,本年度将调整种植作物或者是减少土地租赁以缩减玉米种植面积。但也有少数样本(主要集中于东华北和西北地区)认为土地租赁费用下降,通过流转土地扩大种植规模,有望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
就备耕情况分析,农资市场供应充足,价格稳定。但由于种植意向不足,导致农户备耕积极性不高,不少农户选择观望补贴政策以确定今年玉米种植面积和种肥投入情况。

(中国玉米网  玉米产业技术体系)

 

中美农业生产成本对比与对策

通过对比中美农业发现,中国农业迈入“高成本”时代,中国农业成本已全面超越美国,中国农业生产效率与基础竞争力逊于美国农业。中国农业人工成本远高于美国,农业劳动生产率远不及美国;中国农业土地成本也比美国高。美国农业成本中物质与服务费用占比较高,显示美国农业生产更多倚重物质投入、农机装备、技术服务等。中国农业基础竞争力薄弱的根源是存在资源、劳动力、农业机械、科技短板。
中国农业生产成本全面高于美国
1.21世纪以来,中国农业成本持续上升并全面超越美国,中国农业生产效率和竞争力相对下降,农产品进口量快速增加。
21世纪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主要农产品成本快速上升,逐步全面、大幅超越美国。2015年,中国玉米、稻谷、小麦、大豆、棉花等主要农产品亩均总成本分别为1083.72元、1202.12元、984.30元、674.71元、2288.44元,分别比美国高出56.05% 、20.82% 、210.42% 、38.44% 、222.84%。中国农业迈入“高成本”时代,农业生产效率与国际竞争力相对下降,来自美国及世界农产品进口增加。
从2009年起,中国玉米亩均总成本超过美国并逐步拉大差距。中国玉米亩均总成本2015年较2001年增长230.52%,远高于美国49.24%的增幅。尽管中国玉米亩均产量增加到488.81公斤/亩,但比美国仍低30%,美国玉米的土地生产率水平高于中国。中国玉米成本与竞争力优势的丧失很快体现在国际贸易上。2010年,中国进口玉米大幅增加至157.24万吨,其中从美国进口150.18万吨,2012年达到近年峰值520.71万吨,其中从美国进口511.30万吨,此后几年在国内玉米库存高企背景下进口有所下降。
中国小麦亩均总成本2015年较2001年增长了660.66元,增幅204.13%,远高于美国26.47%的增幅。自2012年以来,中国进口小麦都保持在300万吨及以上,进口最高年份是2013年,总进口达到550.67万吨,其中从美国进口382.01万吨。
21世纪以来,美国稻谷亩均产量一直高于中国。从2012年起,中国稻谷亩均总成本超过美国,但差距较小,历年从美国进口稻谷(大米)几近于零。
中国大豆亩均总成本从2001年至2015年增加210.10%,远高于美国35.29%的增幅。从2010年起,中国大豆亩均总成本超过美国,并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2015年,美国大豆亩均产量比中国高出54.90%,土地生产率长期高于中国。中国大豆进口已逐年攀升至目前的8000多万吨。
中国棉花亩均产量比美国高75%,但亩均总成本高出222.84%。中国棉花进口在2012年达到波峰为513万吨。
中国农业成本高,再加上中国对主要粮食品种实行政策性保护价收购,导致中国农产品价格明显高于美国及国际市场,这是中国农业竞争力不足的重要体现。2015年,中国每50公斤玉米、稻谷、小麦、大豆、棉花平均出售价格分别比美国高出109.91%、50.89%、98.69%、102.78%、44.57%。
2.中国农业人工成本显著增加且远超美国,土地成本逐步上升亦高于美国。
随着中国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2001年至2015年,玉米、稻谷、小麦、大豆、棉花人工成本增幅分别为256.71%、230.27%、261.57%、172.46%、336.07%,成为推高农业成本的主要因素。2015年,玉米、稻谷、小麦、大豆、棉花人工成本分别是美国的14.78倍、4.11倍、16.33倍、8.5倍、28.23倍,表明中国劳动生产率远远低于美国,这与中国农业机械化程度相对低的事实相契合。2015年,中国玉米、稻谷、小麦、大豆、棉花人工成本占比分别为 43.25%、42.31%、37.02%、31.89%、60.64%,其中,棉花人工成本占比一直最高,玉米、稻谷的人工成本占比分别于2012年、2013年超过物质与服务费用占比,成为占比最大的生产成本,大豆人工成本构成在2014年超过物质与服务费用占比,不过其低于土地成本占比,小麦人工成本占比接近于物质与服务费用占比。
近年来,农地要素价格逐步上涨。2001年至2015年,玉米、稻谷、小麦、大豆、棉花亩均土地成本增幅分别为 510.38%、347.40%、392.43%、503.47%、339.74%;构成分别上升至2015年的22.03%、17.87%、20.29%、38.20%、12.25%。对于租地经营型农业,土地成本占比更高。中国玉米、稻谷、小麦、大豆、棉花亩均土地成本分别比美国高29.86%、34.28%、194.77%、55.45%、200.51%。
3.美国农业多数品种物质与服务费用高于中国,占比六成至八成,表明其资本、技术、服务、机械等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
尽管中国农业成本总体上明显高于美国,但美国多数农产品物质与服务费用却高于中国,美国玉米、稻谷、大豆亩均物质与服务费用480.86元、735.43元、298.91元,分别比中国高104.64元、256.74元、97.1元,中国小麦、棉花亩均物质与服务费用分别比美国高191.91元、52.29元。与中国不同,新世纪以来,美国主要农作物成本及其构成基本稳定。2001年至2015年,美国稻谷、玉米、小麦、大豆、棉花亩均总成本增幅分别仅为22.77%、49.24%、26.47%、35.29%、9.77%。亩均总成本构成中,物质与服务费用占比和人工成本占比变化趋势相反,物质与服务费用占比逐步增加至2015年的 73.91%、69.25%、72.00%、61.33%、80.15%;人工成本占比分别减少至16.08%、4.28%、6.63%、4.65%、6.70%。
美国主要农作物品种物质与服务费用占比较高,多数农产品物质与服务费用高于中国,表明其资本、技术、服务、机械投入等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美国农业机械作业规模化、智能化程度远远高于中国,在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方面作用明显。人工成本占比稳中趋降,多数不到一成,表明美国农业资本、技术、机械等投入对劳动的替代明显。
中国农业基础竞争力薄弱的主要根源
中国与美国等农业发达国家相比,在农业资源禀赋、劳动力素质与职业化程度、农业机械水平、农业科技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以致农业基础竞争力薄弱。中国农业高成本、低效率、缺乏农业基础竞争力的状况将在一定时期内维持。
1.中国人均农业基础性资源禀赋相对不足,资源型基础竞争力处于劣势。
中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略多于美国。2015年,中国耕地、林地、草地、园地分别为20.25亿亩、37.95亿亩、32.91亿亩和2.145亿亩。美国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分别为23.19亿亩、46.51亿亩、37.26亿亩。中国耕地比美国少2.94亿亩,林地加园地合计比美国林地少6.4亿亩,草地比美国少4.35亿亩。截至2015年,中国有13.7亿人口,美国只有3.2亿,中国人口是美国的4.6倍。中美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差距明显。美国人均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分别约为7.272亩、14.584亩和12.368亩,而中国人均耕地、林地(含园地)、牧草地面积分别仅约1.477亩、2.924亩和2.4亩,美国人均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分别约为中国的4.9倍、5倍和5.2倍。
中国和美国水资源总量大体相当,中国水资源总量为27962.6亿立方米,美国水资源总量为28179.9亿立方米 ,中国人均2039.2立方米,美国人均8836.4立方米,美国人均水资源量是中国的4.3倍。
众所周知,中国以占世界6%的淡水资源、9%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1%人口的吃饭问题。可见,中国人均土地、水资源等农业资源禀赋不仅相对于美国匮乏,而且相对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不足。这决定了中国农业资源型基础竞争力处于劣势。这是中国与美国、与世界相比,农业基础竞争力的先天差距所在。这种资源型劣势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不会有根本性改变。
2. 中国农业劳动力基数过大,劳动力型基础竞争力不强。
截至2015年,美国农业就业人员数242.2万。而同期,中国农业就业人员数(第一产业就业人数)21919万,其中包括兼业人员。中国这样体量庞大的农业劳动力超过农业需要量,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也是农业劳动力中大部分兼业的原因。而且随着农业机械化和规模化发展,农业剩余劳动力会逐步增多。中国农业就业人数是美国的90倍。中国农业劳动力平均经营耕地面积为9.24亩,美国农业劳动力平均(简称“劳均”)经营耕地面积为957.47亩,美国劳均经营耕地面积是中国的103.6倍。此即上文分析中中国农业成本中人工成本占比第一、美国农业成本中人工成本占比最小、中国农业人工成本远高于美国的内在原因。
3.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农机型基础竞争力滞后。
世界上农业先进国家的农业机械化水平都比较高。美国早已不仅在粮食作物上而且在棉花、大豆、烟草等品种上都实现了耕种收全程全面机械化。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耕作环节机械化率相对较高,但播种、收获环节的机械化率较低。2015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63.82%,机耕率较高为80.43%,但机播率和机收率都较低,分别为 52.08%和53.40%。分作物品种来看,三大粮食作物中,小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最高,为93.66%;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为81.21%,其机收率仅为64.18%;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为78.12%,其机播率只有42.26%。其他作物的机械化率普遍较低,大豆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为65.85%;棉花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为66.81%,特别是其机收率低至18.81%。油菜、马铃薯、花生等机械化率都较低。
4.中国农业科技相对落后,科技型基础竞争力欠缺。
近几十年来,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对中国农业增产与发展居功至伟,化学肥料、优良品种、农业机械、生物技术、设施大棚等推动着中国农业发展进步。中国农业科技在世界上处于较为领先的水平。但与世界上农业先进国家相比,中国在一些基础性、关键技术领域仍有一定的差距。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工作欠缺,相关农业科学技术集成不够,农民科技素质不强,总体上农业科技型基础竞争力欠缺。
降低中国农业成本、提高农业效率与基础竞争力的建议
1.利用与保护并重,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一,积极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整治工作,夯实农业基础。通过提高土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推广节水技术,大规模实施农业节水工程,提高土地生产率和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农业基础性生产成本,提高农业资源型基础竞争力。
第二,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涵养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保护农业生产能力。不能单靠拼资源、拼消耗来发展农业,应根据化肥、农药投入大、利用率低的状况,扎实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有机肥替代化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措施,减少化肥与农药使用总量与单位面积使用量,提高其利用率,不断减轻农业环境污染。
第三,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探索进城落户农民承包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逐步提高农业经营规模,降低单位面积、单位产品的经营成本。中国农业经营规模过小是造成单位成本高的主要因素之一。提高农业经营规模是农业发展的一个趋势。要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降低交易成本,形成合理的地租水平,既要保障承包农户的土地权益,也要防止地租过高推高农业生产成本,侵蚀农业竞争力。积极探索并总结推广进城落户农民自愿有偿退出承包地政策,发挥其对扩大农业经营规模的潜在力量。
2.进一步加快农业劳动力转移,培养职业农民
中国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业人工成本方面还有巨大潜力。
第一,进一步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截至2016年底,中国城镇化率为57.35%,远低于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亿万农村人口将持续向城镇迁移。工业化和服务业发展也将吸纳更多农业剩余劳动力。应积极顺应这种趋势,打破城乡壁垒、区域壁垒、行业壁垒,创造公平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引导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工业、服务业转移,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既为工业和服务业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人力资源,降低工业和服务业人力成本,也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找到出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业人工成本。
第二,培养职业农民。职业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中坚力量。长期以来,我国农民兼业化程度高、职业化水平低,对许多农民来说,农业沦为副业,农业未被用心经营。农业现代化呼唤越来越多职业农民的诞生。
3.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推进农机智能化
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低与农业劳动力数量庞大、农业经营规模小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农业劳动力多、经营规模小抑制了农业机械的推广利用,农业机械发展滞后又影响着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业经营规模扩大。而这些中国农业的关键特征共同导致农业效率较低和农业成本较高。在农村人口城镇化背景下,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范围扩大的情况下,农业机械化迎来更多的发展空间。
第一,大力发展农业机械,提高农业机械化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大力发展先进、适用的各类农业机械,以代替不断减少的农业劳动力,降低人工成本。从农业机械化的播种和收获这两个薄弱环节入手,积极借鉴、引进国际先进的农业机械理念和技术,发明、制造、推广适用性播种类和收获类农业机械。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率,提高玉米机收率、水稻机播率、棉花机收率、薯类和油菜等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
第二,发展农业机械合作与生产服务,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程度。农业机械投入大,国家补贴高,但不少农业机械利用率低,闲置浪费现象严重。要积极引导农业机械合作社、农机生产服务组织发展壮大,为农产品生产、烘干、储藏、运输提供方便高效的机械化服务。
第三,推进农机智能化。美国、欧洲的农机智能化已经在农业中广泛应用,中国在这方面落后不少。要下大力气将卫星导航、传感技术、计算机测控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和设备应用到农业机械领域,推广普及智能化农机,以农机智能化引领农业现代化。
4.提高基础性、关键农业技术研发与应用,不断增强农业科技支撑力量
未来,农业科技仍然是决定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来提升中国农业基础竞争力。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农业科技,补齐科技欠账。加强农业基础性、关键技术以及适用技术的研发。创新农业科研体制机制,积极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扎实强化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大力培养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增强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和农业基础竞争力的支撑作用。

(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张云华)

 

●名家论创新
李登海:依法保护种业知识产权
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发布近20年之久,当时所确定的品种权保护水平已经不适应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形势和我国育种技术、种子产业发展的需求,严重影响了种子企业投资原始育种创新的积极性,制度本身需要内部革新。特别应当指出,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72个成员国及2个国际组织,均无一例外地通过法律形式对植物新品种实施保护。
目前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主要存在5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品种权保护水平低。品种权的保护仅限于生产和销售两个环节,而对繁殖材料在存储、运输、加工等极可能构成侵权的诸环节均未作规定;品种保护的客体仅限于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对其收获材料未作规定,对于常规品种和无性繁殖品种,权益人根本无法正常维权。
二是对新培育的品种不区分原始品种与实质性派生品种,对实质性派生品种没有任何限制性规定。严重损伤了育种者的原始创新动力。
三是品种权受理审批程序复杂,授权缓慢。审理时间一般都超过三年,尤其是申请文件准备、繁殖材料递交、费用缴纳和监控等方面亟需简化。
四是品种权维权举证难。由于缺乏维权与执法途径,对于侵权套牌行为多数按照假种子进行行政处罚,缺乏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
五是对农民和“自繁自用”没有明确规定。不少企业委托农民代繁代制侵权品种繁殖材料,导致品种权人难以追究侵权责任。
对于制定《植物新品种保护法》,第一应当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以其遏制育种剽窃和低水平模仿、修饰育种的乱象,保护原创育种者的利益,鼓励真正的原始创新。二要适度扩大育种者权利举证范围,延长育种者权利保护链条。包括生产、繁殖、销售、种子处理、进出口、储运等各个环节都得到保护,使权利人能够多渠道、多环节地监督、发现、围堵侵权行为,搜集侵权证据。三要对“农民”、“自繁自用”等特权明确加以规定,防止某些种子企业假借“农民”的身份,打着“自繁自用”的旗号,肆无忌惮地侵权。四要适当扩大保护期限。对品种权原保护期应延长5年,即规定树木或藤本植物为25年,其他植物为20年。五要简化受理、审查、测试流程。对申请人提交的文件资料及填写的内容根据实际需要应适当合并优化。合并且提前缴纳申请费、审查费,简化费用监控。同时应将申请人提交繁殖材料的时间提前,尽快安排DUS测试。

张延秋:“五个种业”建设助力现代种业发展!
全国种子双交会日前,农业部种子局局长张延秋表示,当前种业进入爬坡、越坎、换挡、升级阶段,转变发展方式,改革体制机制,加快粮经饲大种业、创新种业、绿色种业、数字种业、清正种业 “五个种业”建设,将为现代种业发展增添新动能。
——建设粮经饲大主业,做大做强种业。到2020年,前50强种企要占国内种业市场份额60%,实现这个目标要推进企业强强联合。目前,种业80%集中在粮食作物上,而棉油糖、菜果茶、蚕桑麻等经济特色作物是短板,这些小作物、小品种蕴含着大市场。小作物特色种业的发展,要构建种子企业、科研单位、主体功能区紧密结合的新机制,加快形成“一家种子企业、一种特色作物、做专做精一项特色产业”的发展新格局。
——建设创新种业。种业要以创新改革和科企合作为主要突破口,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种业创新新体制。
——建设绿色种业。推进品种更新换代,与种植结构调整相适应、与绿色可持续发展相适应;以调整完善品种审定标准为手段,改变长期以产量为核心的标准,带动育种方向与种业发展方向调整。品种审定标准,要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出发点,增加节肥、节水、节药等抗逆性指标,适应机械化生产、轻简化栽培,加快培育一批节水5%,节药、节肥10%以上的新品种。
——建设数字种业。种业要主动适应、积极应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智能技术、遥感技术等前沿技术,改造品种研发、生产经营、营销服务以及行业管理等。在育种方面,应用生物学、基因编辑、智能信息等新技术,开展定向、精准育种,提高品种研发效率和水平。在生产经营方面,融入互联网、大数据、遥感等新技术,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管理效能。在营销服务方面,引进互联网平台、规范线上线下交易渠道,构建销售服务全程一体化的营销模式。在行业管理方面,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涵盖品种保护、审定、登记和生产经营许可,以及备案、标签、市场监管等信息的全国统一的种业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可查询、种子可追溯。
——建设清正种业。以贯彻实施新《种子法》为契机,全面推进依法治种,做好与新法规相适应的法律制度框架。

(来源:山西农民报)

 

●政策解读
吴晓玲:“十三五”末力争实现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
种子是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每上一个台阶都与突破性品种紧密相关,例如上世纪70年代以来杂交水稻、紧凑型玉米品种的推广等。
4月25日,农业部印发《关于加快新一轮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工作的通知》,力争到“十三五”末,基本完成新一轮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这一政策的出台有什么寓意又将如何推进,记者为此采访了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副局长吴晓玲。
问:在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背景下,加快新一轮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优良品种是农业科技的核心载体,品种的更新换代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作出了突出贡献。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作物品种已经历7-8次更新换代,目前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已达96%,品种对农业增产贡献率超过43%。
种业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现代农业的先导产业,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对农作物品种提出了新要求,加快新一轮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意义重大。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稳定粮食生产、推进结构调整、推进绿色发展等提出了新要求,急需一批绿色生态、优质安全、特殊专用、高产高效的新品种,迫切需要加快新一轮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
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自然气候灾害多发频发等因素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任务十分紧迫,而目前推广品种多是适于劳动密集型生产、高水肥药管理、大众化的品种,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不符,亟须培育推广一批适宜机械化生产、轻简化栽培、多抗广适、优质安全、特殊专用的新品种。
当前国际种业巨头加速整合,全球种业资源、市场垄断趋势加剧,而我国农作物品种同质化问题、与市场脱节问题较为突出,缺乏国际竞争力,必须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品种创新体系,加快种业资源和市场整合,促进企业做大做强,提升种业竞争力,保障农业生产用种安全。
问:此轮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的目标有哪些?
答:目标是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工作主线,加快培育推广一批绿色生态、优质安全、多抗广适、高产高效以及特殊专用新品种。
力争到“十三五”末,基本完成新一轮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良种覆盖率达到97%以上,品种对农业提质增效的贡献率超过50%。其中,水稻、小麦、玉米粮食生产功能区品种更换率超过60%;大豆、棉花、油菜籽、糖料蔗、天然橡胶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品种更新率超过40%;杂粮杂豆、蔬菜瓜果、茶叶、花卉、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品种更新率超过30%。要在现有品种基础上,品种优质率提高10%以上;品种抗旱性、水分利用率明显提高,节水5%以上;需肥量明显降低,化肥用量减少10%以上;抗病性、抗虫性明显增强,农药用量减少15%以上。
问:如何实现此轮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目标?
答:k8凯发(中国)将通过四个方面的工作,推动此轮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目标的实现。
一是深化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加快新品种培育。继续深化以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为重点的国家级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积极推进以经济作物、地方特色作物为重点的省级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现代种业创新体系,切实提高种业自主创新、原始创新能力,加快培育符合更新换代需求的新品种。
二是优化农作物品种管理,加快新品种商业化进程。国家和省两级品种审定委员会要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调整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指标体系和标准,鼓励品种创新;要不断拓宽品种试验渠道,规范联合体试验、绿色通道试验管理,要优化审定程序,提高审定效率;要积极科学开展同一生态区引种备案,加快优良品种推广。要落实好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制度,做好杂粮杂豆、瓜蔬果茶等农作物品种登记工作,规范优势特色作物品种管理,促进相关产业健康发展。
三是健全品种展示示范与跟踪评价体系,加快新品种推广。要结合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以及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依托各级种子管理机构,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品种展示示范与推广品种跟踪评价体系,做到良种良法、农机农艺、配套服务相结合,线下展示与线上销售相衔接;同时要突出抓好审定品种、备案品种、登记品种的跟踪评价,及时发布适宜结构调整的品种目录及相关信息。
四是构建种业大数据平台,提升信息化服务能力。加快构建全国统一、运转高效、公开透明的种业大数据平台,推进品种测试、试验、审定、登记、保护、引种备案、种子生产经营许可事项的网上申请和信息发布查询;及时发布国内外农产品信息、种子市场信息,引导种植者科学选用适销对路农作物品种。鼓励种子企业开展电子商务,为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民提供种植全程服务。
问:围绕此次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种业管理方面将提供哪些保障措施?
答:将管理重点由事前许可向事中事后监管转移,是总体思路,要多到多设路标、少设路障,既要规范市场秩序,又要激发市场活力。要进一步落实种子市场监管属地责任和主体责任;严格种子生产经营资质,强化种子生产经营各类主体的备案管理,健全种子生产经营档案制度、标签真实性制度和产地检疫制度,规范行政管理行为。要将杂粮杂豆、瓜蔬果茶种子种苗纳入例行监管范围,确保健康种苗供应;不断加大对生产经营假劣种子、套牌侵权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与司法保护衔接,保护和鼓励原始创新。各地要进一步加强对新一轮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工作的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扶持,调动社会力量,发挥企业作用,共同推动品种更新换代工作落实。


 
 
 
 
 
 
 
版权所有 ©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电话:0535-2788826,邮箱:ymcylm@126.com
地址:山东省莱州市城山路农科院南邻 邮编:261448